欢迎来到雪野旅游度假区

齐长城历史文化—莱芜段齐长城四大关

天门关

f1c8749b547b89547cde8a0c5a2b6c30.jpg

 

天门关,又称后关,位于莱芜大王庄镇独路村与章丘垛庄镇南麦腰村的边界上。其关原有石拱门,通高约5米,宽3米,进深6米,上嵌“天门关”石匾,关上筑雉堞。天门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百米以上山峰中间山口处,地形位置十分险要。此处原有惟一南北相通的羊肠小道,故名“独路”。1961年国防工程修路时关隘被拆除,现为泰安至章丘公路(S243)必经之路。沿天门关隘口西侧的山脊而上大约200米左右,尚有残存的齐长城遗迹。此地视野开阔,南北两地的“风吹草动“可看的清清楚楚。

 

锦阳关

813a52ede7ba7037705ee141713ee666.jpg

 

锦阳关又称通齐关、近阳关,是“长城之父”齐长城三大关之一,因处于与北部近在咫尺的锦屏山之阳而得名。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娘娘庙村与章丘区文祖镇三槐树村之间。原有城楼式建筑,额曰“锦阳关”,二层楼阁内供奉关帝,下为拱门。清咸丰十一年,章丘县衙为防念军再次入境,对齐长城进行重修加固,对城楼予以维修。1939年,日寇进犯我泰山区抗日根据地,遭我四支队八路军顽强阻击,气急败坏地将关楼炸毁。1989年,为扩建章莱路,又毁两旁附属建筑物。今之关楼,于2005年重建。因锦阳关是古代齐鲁两国往来之交通要道,也是军事要塞,故在周围险峻山峰上修筑了城堡、烽燧,居高临下,扼其咽喉。

锦阳关西段齐长城,是迄今为止整个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。

 

黄石关

4f869227fa3ef72c69c087c6a12f556f.jpg

 

黄石关,又名王陵关,位于茶业口镇上王庄与章丘北王庄之间,原址依狮子崖悬空而建,因关西黄石悬崖和附近的石头和石头垒砌的城墙,都是黄色的,故为黄石关。春秋战国时期,黄石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通道。狮子崖顶原有明代所建孟姜女庙,今已无存。河东岸有孟姜女坟。2008年,在上王庄村发现明洪武年间“孟姜女记铭碑”。

关门之上原建有关楼,不知毁于何年。关西南有海拔614米火龙山,因山顶建有用于传递敌情的烽火台,故此山又名火郎台。黄石关东西两侧均为高山,当地人称东侧的山为东寨山,西侧的山为北寨山,山顶有城堡遗址。

 

青石关

07848f93cccfeeddebe75dadbd0647b6.jpg

 

青石关位于和庄乡青石关村,北邻博山樵岭溶洞风景区,坐落在山峦夹峙的深谷之南。不仅是齐鲁要道中最为险峻的咽喉,也是闻名遐迩的通商故道,可谓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,自古有“直淄之门,当南之冲,为出兵要路”之称。当年蒲松龄在他的诗篇中曾对此关有生动的描述“身在瓮盅中,仰看飞鸟渡……但见山中人,不见山中路”。所以,在此筑有四个关门,凭其天堑,内可屯兵,外可御敌。现在东关门遗址已无存;南关门仅存石基,从宽大的枕石上尚存8厘米深的车辙沟,足见当年车水马龙之繁荣景象。据传,南关为石拱门,高约6米,门洞宽2.5米,进深6米,门上有很高的垛口,环围着一座内供慈航塑像的阁子。北关之门保存较为完整。门洞高4米,宽2.5米,进深8.5米;洞上有平台,东西长9.7米,原有玄帝庙。关门旁现存有明万历四十年(1612年)重修玄帝庙碑。



下一篇 :
上一篇 :
相关资讯 Related News
更多 More >>
齐长城历史文化—莱芜段齐长城四大关 齐长城历史文化—莱芜段齐长城四大关
天门关 天门关,又称后关,位于莱芜大王庄镇独路村与章丘垛庄镇南麦腰村的边界上。其关原有石拱门,通高约5米,宽3米,进深6米,上嵌“天门关”石匾,关上筑雉堞。天门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百米以上山峰中间山口...
雪野水库建设史 雪野水库建设史
一、坝锁蛟龙,灾除粮丰 雪野湖,原名雪野水库,是由嬴汶河、通天河和运粮河汇集而成(三河汇集后称为汇河),流域控制面积444平方公里,由于山势很陡,水流湍急,在雪野水库建成以前,每年汛期洪水泛滥成灾给...
房干精神展馆 房干精神展馆
房干精神展馆是莱芜建设“红色记忆”系列展馆、打造党员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该展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,是在原有馆体基础上改扩建的,2017年7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。展馆以“山之魂——房干发展之路”...
雪野文化遗存(古井)之:吕祖泉宋代古井 雪野文化遗存(古井)之:吕祖泉宋代古井
宋代古井吕祖泉,位于雪野街道吕祖泉村河东岸,井口用一块大方石凿成,每边长1.7米,厚0.4米,井口圆形,直径0.6米,井口巨石上有23道井绳磨出的深深沟槽。在井东石崖上刻有“孝妇汲水,洞宾点化”八个楷...